11年前,那个美国通缉俄罗斯收留的斯诺登,现在怎么样了?

11年前,那个美国通缉俄罗斯收留的斯诺登,现在怎么样了?

提起爱德华·斯诺登,许多人都会想起2013年那场轰动全球的事件。那个时候,年仅30岁出头的他做出了震撼世界的举动——揭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进行的大规模监控项目。自从那一刻起,斯诺登的生活轨迹彻底改变了。他成了全球焦点,美国政府将他列为通缉犯,而俄罗斯则为他提供了庇护。时光荏苒,11年过去了,到了2024年,斯诺登的生活究竟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爱德华·斯诺登于1983年6月21日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伊丽莎白市。家境尚可,父母都在体制内工作。父亲曾在海岸警卫队服役,而母亲则在联邦法院任职。斯诺登自小便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经常在家里研究编程,甚至没完成高中学业,却凭借自学掌握了相当的技能。这也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基础。 2004年,斯诺登决定参军报效国家,于是他加入了美国陆军。然而,在训练过程中,他不幸摔断了腿,未能完成军事训练,因此未能如愿成为一名士兵。转而,他选择了与技术相关的工作,先后在中央情报局(CIA)担任IT职位,接着进入了NSA。在这些职位上,斯诺登接触到了大量机密文件,而他所发现的一项秘密监控计划令他不寒而栗——美国政府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监控行动。面对这种行为,斯诺登最终决定站出来揭露真相。

展开全文

在俄罗斯的这些年,斯诺登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他学会了流利的俄语,偶尔会去参观博物馆,尝试一些地道的俄罗斯美食。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低调的生活方式,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毕竟美国的通缉令依然有效。虽然美国政府一直未放松对他的追捕,但斯诺登似乎并不急于回到美国。他知道,自己的选择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 回顾斯诺登揭露“棱镜计划”之后的全球反响,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事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美国,2015年通过的《美国自由法案》(USA Freedom Act)对NSA的监控活动进行了部分限制,科技公司也加大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力度。例如,苹果、谷歌等公司加强了数据加密技术,确保用户数据安全。与此同时,欧洲也出台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这是对斯诺登事件的间接回应,旨在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全球范围内,关于监控与隐私的讨论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数据安全,像加密聊天工具的使用量显著增加。 然而,也有一些负面后果。美国政府认为斯诺登的泄密行为暴露了许多反恐行动,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专家分析认为,斯诺登泄露的文件可能被其他国家获取,成为他们研究美国安全弱点的依据,对美国的全球情报网络构成了威胁。至今,美国依然视斯诺登为叛国者,通缉令并未撤销。 到了2024年,斯诺登已经41岁,生活过得相对平稳。他依然在莫斯科与妻子和儿子一起生活,虽然不能回美国,但他似乎并不着急。他在X平台上不时发布一些对隐私权、监控技术等问题的看法,获得了一些支持者的关注。有些人认为他是数字时代的英雄,站出来捍卫了自由与隐私;而另一些人则依然认为他是叛徒,泄露了国家机密,给全球安全带来了风险。 至今,斯诺登的故事依旧是争议不断。他的选择既让人深思,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个人隐私的界限在哪里?国家安全和个人自由之间,究竟该如何平衡?斯诺登的所作所为无疑对全球监控和隐私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本人的命运,也依然是一个无法轻易解答的谜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