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九族与满门抄斩,到底要杀多少人?他们为什么不跑?

诛九族与满门抄斩,到底要杀多少人?他们为什么不跑?

历史上因“诛九族”而遭受灭顶之灾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明朝时期的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被朱棣“诛十族”(在九族的基础上加上学生和朋友),共873人被杀,充军流放的多达两三千人,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朝野,也深刻反映了古代刑罚制度的残酷。

满门抄斩

与“诛九族”相比,“满门抄斩”虽然涉及范围相对较小,但同样残忍无情。这一刑罚意味着犯罪者及其全家老小,包括仆人、佣人等在内,都将被斩首示众,财产也被没收。

“满门抄斩”一词,最早出现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中,但类似的刑罚在古代历史上确实存在。一旦某人被判“满门抄斩”,其整个家庭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无论老少、无论亲疏,都无一幸免。

他们为何不跑

在古代时候,皇帝对于刑罚的决策往往是秘密下达的,执行者也会严格保密,以免走漏风声。因此受刑者及其家族成员,往往是无法提前得知即将面临的灾难。即使有人偶然得知了消息,也可能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而犹豫不决,最终错失逃跑的良机。

另外则是在长期的思想灌输和社会环境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接受惩罚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同时也认为逃跑不仅是对家族荣誉的极大损害,更是对国家纪律的严重违反。因此即使面临生死抉择,许多人也会选择坚守家族荣誉,而不是选择逃跑。

我们都知道古代时候对于行为的约束非常严格,不仅要求符合法律的法度,还要求符合道德、习俗、传统的规范等。在这种背景下,“诛九族”和“满门抄斩”等刑罚也被视为符合道德规范的惩罚方式。

受刑者及其家族成员往往认为,这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任何一人逃跑都是对道德的背叛。

即使有人决定逃跑,其实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风险。首先是逃跑需要足够的资金、物资、路线规划等准备工作,而这些对于被囚禁的受刑者及其家族成员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则是逃跑过程中需要面对官兵的追捕、强盗的袭击等多重威胁。一旦被抓获,不仅会面临更重的刑罚,还可能牵连更多的亲友。因此许多人宁愿选择接受惩罚,也不愿冒险逃跑。

写到最后

“诛九族”与“满门抄斩”作为古代最为残忍的刑罚之一,不仅给受刑者及其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深刻反映了古代刑罚制度的残酷。面对生死抉择,许多人选择了坚守家族荣誉,而不是选择逃避和背叛。这种精神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过于迂腐,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