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文件»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 北京建筑大学关于加强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

北京建筑大学关于加强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

作者: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办公室 | 发布日期:2016-04-01

北建大教发〔2016〕2号

  

  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永恒的中心,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为深入实施北京建筑大学本科人才综合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培育国内一流专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提出本实施意见。

  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  加快进入两个先进行列、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提质转型升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校专业构成呈现“三三式”格局,即新办专业占三分之一左右;校级建设专业占三分之一左右;优势、特色专业占三分之一左右。针对“三三式”专业构成状况,在专业建设上学校坚持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分层递进的方式进行专业建设,即新办专业进行校内专业评估,进一步夯实基础、规范运行;校级建设专业按照专业认证的标准进行自评,要稳步推进、整体提高;优势特色专业瞄准国际国内前沿,发挥特长、冲击一流。“十三五”期间,学校在专业建设上秉持“学校创办专业、专业支撑学校发展”的理念,针对学校三层次专业构成、分别采取三种措施,即实行新办专业、校级建设专业、优势特色阶梯递进式的“三三制”专业建设模式,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第一章   新办专业

  新办专业是指毕业生少于3届的各专业,学校新办专业应不断深化新办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保证新办专业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一节   新办专业的建设内容

  第一条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要有明确的专业办学思想和准确的专业定位;专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专业改革思路清晰、措施得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规格符合本专业内涵。

  第二条  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的制定应主动适应北京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条  师资队伍建设

  应把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为新专业建设的关键。

  1.新办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原则上应配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务的专职教师。根据本单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认真落实现有教师的培养计划,积极引进新办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稳定的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形成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梯队,同时适当聘请兼职教师来充实新办专业的师资力量。

  2.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就新专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研讨,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做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切实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专业影响,提高专业声誉。

  第四条  课程体系建设

  应把课程建设作为新专业建设的中心环节,优先建设,注重实效。

  1.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在保证专业的主要课程开设的前提下,提倡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强化素质能力教育。

  2.优先建设作为新专业知识能力框架的重要基础课、主干课,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群和课程系列,积极培育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方向生长点。

  3.加强课程的常规建设,各门课程应有完备的教学文件,建立基础课程试卷库,适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重视并积极实施双语教学,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条  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要重视新办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业)学术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1.根据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设计划,有重点地逐步建立为专业教学所必须的设备齐全、管理规范的专业实验室,使实际开出的实验个数、时数和标准达到课程教学计划规定的要求,确保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各新办专业都应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建立足够的教学实习基地,对符合实习工作要求和条件的实习基地应以协议的形式予以确定,保证实习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六条  教材建设

  1. 以“加强基础、精选内容、有所创新、利于教学”为原则,从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等方面选择本专业的教材,不断提高教材的更新率和选优率。

  2.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积极申报教材立项建设项目,结合新专业的特点,编写实用的、有特色的讲义,并在经过两届试用后进行修订,正式出版新专业教材。

  3.积极组织力量,制作各类声像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编写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完整教材体系。

  第二节 新办专业应达到的人才培养成果

  第一条  培养模式方面

  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相符,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吻合,课程设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持程度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且实施效果显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且实施效果显著。

  第二条  教学资源方面

  1.专业教师科研情况:专业师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师生比等基本情况合理,近四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的数量与级别均有所递增,近四年教师获得市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项以上。

  2.专业教师教研情况; 近四年教师发表教研论文数量和级别递增,近五年教师主持编写本专业高水平教材1部以上,近年来教师主持1项以上市级以上教研项目。

  3.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方面:具有市级及以上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各基地实习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比例合理。

  第三条  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

  本专业具有市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十三五”期间至少取得2项以上校级教学成果奖。

  第四条  质量保障体系方面

  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及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健全、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多角度的评价。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持续改进。

  第五条  培养效果方面

  毕业班学生考研率达到15%,或者在现有基础上按年度递增1%以上。学生首次四级通过率应达到65%以上,毕业时累及通过率达到80%以上。鼓励各学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在其它方面取得卓越成果。

  

  第二章   校级建设专业

  校内已有3届以上毕业生且未实施市级及以上项目建设、未通过专业认证(评估)的各专业,是学校专业建设的主体,建设校级建设各专业,对于整体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校级建设专业要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进行自评,在参照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基础上,各专业制定相应的补充标准,或者参考其它高校已通过专业认证专业的补充标准。专业自评每年进行一次,自评工作须按如下要求进行:认真撰写专业自评报告;深入总结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措施、成效、成果和问题;要有明确的专业办学理念,突出特色和亮点,并在自评报告中以显著的方式加以体现;问题分析要客观、深入,要在报告中单独列出;内容要详实,部分内容需以图表等形式客观呈现。

  第一节  校级建设专业教学建设基本内容

  第一条   学生

  1.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是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4.专业必须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第二条  培养目标

  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判断合格的依据:专业对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需求有足够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对未来发展有合理预期。培养目标适当,符合学校的整体目标。通过各种渠道使得培养目标被相关各方知晓,特别是教职员工与学生对培养目标有足够的理解。

  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判断合格的依据:培养目标能够比较清楚的描述学生最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以及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能够承担的社会与专业责任。这一预期应该与毕业要求相匹配,即毕业要求达到能够为通过一段时间达到上述预期提供足够的基础。培养目标是对所有合格毕业生的要求,而不是争取部分毕业生达到的过高期望。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判断合格的依据:专业能够描述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如何进行评价,因此目标必须具有可衡量性。有相应的制度,通过相对规范的过程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并保存相关的工作记录与评价结果记录。历史记录能够证明培养目标的评价与修订过程合理,并有行业与企业专家参与。

  第三条  毕业要求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

  3.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时间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判断合格的依据:涉及三个方面。工程基础与基本理论应通过相应的课程设置涵盖必须的内容,其广度与深度、包括考试要求均应能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要能体现本专业对学习实践能力要求的全面覆盖从基本模拟试验到真实环境下的体验和训练,其不同阶段的学习目的要明确,并对每个学生的表现是否达到要求有评价,对前沿与趋势的了解应该明确通过什么方式让所有同学能够达到,并能评价结果。

  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判断合格的依据:本项指标要求主要依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现。应明确相关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任务和责任,并在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有明确要求,包括对不同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要求。应通过一些辅助手段加大培养力度,但这些辅助手段,如科技创新活动等必须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并有结果评价。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判断合格的依据:有明确的教学环节涵盖本项指标所涉及的内容,这些教学环节是每个同学必须参加的,并对每个学生有明确的有记载的评价。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判断合格的依据:有明确的教学环节涵盖本项指标所涉及的内容,这些教学环节是每个同学必须参加的,并对每个学生有明确的记载评价。若由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等承担本项指标做设计的部分能力的引导与评价,则相关人员应对承担的责任和工作方式及规范有足够的理解。

  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第四条  持续改进

  1.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2.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

  3.专业应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第五条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特别注意,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条   师资队伍

  1.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判断合格的依据:除数量满足外,结构合理主要考虑的是承担不同类别的课程或教学活动的教师是否有合适的经验与背景。兼职教师有明确的任务和针对性,并对实际效果有适当评价。

  2.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判断合格的依据:从总体看,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能够支撑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从个体看,每个教师的个人水平、经验、能力能够任其承担的实际教学任务。特别是承担具有明显工程性课程的教师,本身的工程背景尤为重要。应适当考虑近年内可预期的人员变动。

  3.教师应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4.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5.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第七条  支持条件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2.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3.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4.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判断合格的依据:学校和院系相关的制度、办法明确,并被全体教师所了解,有可以证明其有效的实例。

  5.学校能够提供达成培养目标做必需的基础设备,包括为学生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6.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第二节  校级建设各专业应达到的人才培养成果

  第一条  培养模式方面

  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相符,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吻合,课程设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持程度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且实施效果显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且实施效果显著。

  第二条  教学资源方面

  1.专业教师科研情况:专业师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师生比等基本情况合理,近四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的数量与级别均有所递增,近四年教师获得市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项以上。

  2.专业教师教研情况; 近四年教师发表教研论文数量和级别递增,近五年教师主持编写本专业高水平教材(被评为市级及以上精品教材、规划教材或被3所以上高校采用)1部以上,近五年教师主持1项以上市级以上教研项目。

  3.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方面:具有市级及以上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各基地实习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比例较高。

  第三条  本科教学工程、教学成果奖及慕课

  本专业“十三五”期间至少取得一项市级教学成果奖或市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或建成2门慕课。

  第四条  质量保障体系方面

  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及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健全、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多角度的评价。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持续改进。

  第五条  培养效果方面

  毕业班学生考研率达到18%,或者在现有基础上按年度递增1%以上。学生首次四级通过率应达到70%以上,毕业时累及通过率达到85%以上。鼓励各学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在其它方面取得卓越成果。

  

  第三章   优势、特色专业

  北京建筑大学优势、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办学水平较高、办学特色鲜明、影响较大、竞争能力强的专业。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已通过专业认证(评估)各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列为学校优势、特色专业。

  第一节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北京建筑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旨在通过3-5年的建设,使特色专业真正实现“以特色标志水平、以特色证明质量、以特色显示活力”,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十三五”期间,实现若干学科专业进入全国一流行列或前列的目标;同时,引导学校其它专业加强建设,提高办学实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优势特色专业应以“特色建设”为突破口,在“特色凝练”上下功夫,以“统筹兼顾、内涵发展”为方针,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强化特色,创新特色,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优势、特色发展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要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进一步理清专业发展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发展战略,找准专业发展定位,强化专业发展基础,集中力量发展专业的某些甚至某一特色,凸显特色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先进性和示范性。

  (二)主动适应、不断改革

  顺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专业既有优势和潜在优势,增强专业建设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业内涵,培育专业特色,坚持走“质量+特色”的内涵发展道路。

  (三)硬件改善、软件跟进

  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设备、图书资料配备、网络资源等硬件条件;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核心环节,在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等软环境建设上投入更多精力,以全面提高特色专业管理水平和示范效应,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特色专业建设要重视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积极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三节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特色专业建设点应根据学校总体定位,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并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第一条  制定具有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

  1.专业定位要与学校的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2.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方向。专业建设规划合理,建设思路清晰,具有提升办学层次的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和具体得力的建设措施;专业建设强项明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同类专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第二条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建立吸收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在保持学校人才培养总体定位的基础上,体现专业培养特色和规格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以满足培养经济社会所需人才为出发点,科学制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制定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保障。

  第三条  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队伍

  1. 特色专业教学队伍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较强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并能积极承担教学研究课题,参与教改活动。

  2. 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引进青年教师,积极推动校内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兼职授课等措施,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使梯队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第四条  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改革研究

  1.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吸收用人部门参与研究,合理确定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避免重复设课,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2.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新课程。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以及教改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不断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信息量。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

  3.全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运用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

  4.积极开展考试改革。选取部分课程,开展考试改革试点,运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将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分解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率先试行考教分离,在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在全专业推广。通过改革和实践,改变过去“一考定成败”的学习评价模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第五条  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

  1.建设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根据专业特点,建设网络资源库;全部主干课程登陆学校网上教学平台,主要专业课程拥有教学网站并经常更新,共享教学内容与学习成果,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每个专业至少建成一门慕课。

  2.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物化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编写国内领先的高水平特色教材;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瞄准本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平,加大国际优秀教材的引进、消化和使用,努力与国际主流教材建设保持同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

  第六条  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条件。

  充分发掘和利用包括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在内的各种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增加利用率。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提高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逐步加大相关学科实验室和研究项目等资源向本科生开放的力度。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与社会、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推进学生赴企业与联合实验室参与前沿研发项目,做毕业设计(论文),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

  2.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要求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整合专业实践(实验)教学资源,构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含综合性、开放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课程不低于实践类课程总数的80%。要求有配套的实践教学大纲,注意实践教学内容更新。积极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的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

  3. 开展丰富的实训活动。

  有效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学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及其它各类竞赛及活动等,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第七条  改革和创新相关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政策措施。建立相关制度,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本专业骨干教师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和学习。

  2.建立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研、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双向积极性。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研究特色专业的教学管理质量保证体系,探索建立学校、行业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

  第八条  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流教学效果

  1.学生具有一流的专业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选修了一定数量复合专业课程,专业知识全面,且具有特色。

  2.学生积极参加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比赛,成绩突出;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活动,评价较好。

  3.校内、外评价结果优良。专业、课程、教师等接受学校评价、院部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教等校内评价,评价结果良好;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社会公众评价、同行评价等评价,评价结果良好。

  4.就业率与研究生就读率高。特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研究生就读率在全校以及全国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且就业质量高。

  第四节  优势特色应达到的人才培养成果

  第一条  培养模式方面

  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相符,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吻合,课程设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持程度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且实施效果显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且实施效果显著。

  第二条  教学资源方面

  1.专业教师科研情况:

  专业师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师生比等基本情况合理,近四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的数量与级别均有所递增,近四年教师获得市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项以上。

  2.专业教师教研情况; 近四年教师发表教研论文数量和级别递增,近五年教师主持编写本专业高水平教材(被评为市级及以上精品教材、规划教材或被3所以上高校采用)2部以上,近五年教师主持1项以上市级以上教研项目。

  3.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方面:具有市级及以上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各基地实习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比例高。

  第三条  本科教学工程、教学成果奖及慕课

  本专业具有市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十三五”期间至少取得一项以上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或建成2门以上慕课。

  第四条  质量保障体系方面

  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及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健全、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多角度的评价。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持续改进。

  第五条  培养效果方面

  毕业班学生考研率达到20%,或者在现有基础上按年度递增1%以上。学生首次四级通过率应达到75%以上,毕业时累及通过率达到90%以上。鼓励各学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在其它方面取得卓越成果。

  

  第四章    考核与奖励

  学校把专业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定期进行各层面专业评比,其中新办专业按照新办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其它专业按照本科专业自评指标体系(附件1)进行评估,并在相应层面范围内进行排序,对于建设成果突出的各专业,酌情予以奖励。同时在编制、项目、经费、评先评优、职称评聘、教师出国访学等方面予以倾斜。

  附件1: 北京建筑大学新办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方案

  附件2: 校级建设、优势特色专业自评指标体系

  本办法经2016年1月22日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自通过之日起开始实行,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北京建筑大学

  二〇一六年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