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文件» 教学计划管理» 北京建筑大学关于制定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北京建筑大学关于制定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作者:教学科 | 发布日期:2017-09-04
 
 

北京建筑大学

 

关于制定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办法

 
北建大教发〔2016〕6号
 
为主动适应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紧密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办学要求,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北京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建筑行业骨干人才为目标,完善和优化与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对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化修订,具体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顺应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最新要求,充分吸收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从“一化三型”,即卓越化、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的育人理念,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为基本定位,以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鲜明个性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结合高教改革本科生按类招生培养的新形势,认真审视各专业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优化重构具有北京建筑大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二、制定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充分参考与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特色,推进育人理念、育人目标、育人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实现形式变革,确保其充分的先进性。倡导应用移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技术变革教学实现形式,着力推进教育教学过程信息化建设,通过合理引入先进科技手段的支撑提升人才培养效率。
注重卓越的品质追求,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以及培养方案包含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要有高标准,培养方案中涉及的课程要有高规格,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核心课程、大类专业导论课程等必须建成精品。及时把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纳入课程内容。
(二)创新性原则
培养方案制定全过程要以创新为引领,将创新思想与创新教育贯穿于始终。注重育人理念更新、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创新。进一步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逐步形成以创新创业类课程、创新创业类专题讲座、工程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等内容共同构建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定要基于学科专业,并且融入学程之中。
同时,鼓励通过共享部分相关专业课程等跨专业深度合作模式进行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学科交融中培育创新理念。倡导科研与教学联动,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在科教融合中培育创新思维。
(三)科学性原则
培养方案的计划体系、实施过程和评价方式应进行科学设计。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定要结合行业规范、专业认证、学科评估等相关要求,科学规划,特别注意专业认证对课程体系以及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力争做到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毕业合格的愿景,并依据过程质量监控和跟踪反馈结果保持持续的改进。各专业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认真研究并全面梳理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逻辑关系拓扑图及知识能力实现矩阵。
各专业在构建完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后,应进一步做好体系后续细化与实现条件的及时跟进工作。从课程具体教学大纲设计、参考教材选择到课程教学实现形式和课程教师资质条件,以至到宏观相应管理规制与激励机制等各方面均要进行系统革新及时跟进。确保科学的课程体系在全方位的完备的条件支持下有效实施,最终让学生实现真正的受益。
(四)规范化原则
培养阶段、课程体系架构和通识教育的规范统一。注重培养阶段的统一,将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大类培养+专业培养+个性培养”;注重课程体系架构的统一,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即“通识教育课 +大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注重通识教育的统一,将通识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即“通识基础+通识核心+通识任选”。
进一步规范分流分类培养及个性培养阶段,明确分流培育方案,规范个性化培养。各专业应依据学生差异化的需求进行分类培养,通过设立实践就业类、专业学术类、创新创业类的课程进一步更新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以支撑专业通才、学术专才和创业精才的培养;规范化通识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特别是通识核心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规范化培养方案的呈现方式,各专业培养方案呈现形式要严格按照新版方案模式设计和规制要求,保证最终的培养方案从形式上更简洁、科学。
(五)国际化原则
以国际化视野审视专业培养方案,鼓励按照国际(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审视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推进专业国际化建设进程,适当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借鉴与引进力度。结合国外工程教育和国内的专业评估机制,探索海外实习等多种国际交流模式。
进一步探索符合我校特色的国际教学模式,继续开展“2+2”、“3+1”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开展英语教学改革,提升英语听说能力,英语教学从应试走向实际运用;积极鼓励各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并尝试引入部分优质英文原版教材;利用和国外的各类合作途径聘任一定比例的专业外教参与到教学环节中,鼓励和提倡在专业教育环节保持外语教学不断线。
(六)个性化原则
培养方案要充分尊重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要体现因材施教、分类引导的思想,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数量,为学生基于自身禀赋的自主学习和个性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
通过结构优化整合,释放阻碍依据自身禀赋进行个性培育的紧约束。各专业要积极设立就业实践类、专业学术类、创新创业类等专业分流选修课程体系,通识基础课程应由统一固定的教学设置模式逐步变为部分固定+多个差异化内容模块组成的复合模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在完成专业培养要求的同时,努力打破专业限制,学生可以有条件的跨专业选择修读课程,进而培育复合型人才。
三、制定内容说明
(一)培养方案总体要求 
新版培养方案要按照“三减、三增、三优化”,即减总学时、减课程总门数、减核心课程门数、增通识教育、增综合训练、增实践能力、优化计划体系、优化课程模块、优化课程内容的总体要求进行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
对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教育的组成结构在宏观上进行整合优化,通过各部分的收放整合,释放结构优化力量,提升人才培养系统效率。具体优化内容包括:(1)强化通识教育(固基)、(2)精炼专业教育(铸本)、(3)规范个性教育(塑尖),即通过强化通识教育培育全面素养基础、优化专业教育铸实专业根本、规范个性化培养和释放全方位释放障碍个性成长的紧约束塑造个性尖端,最终达到有扎实的通识素质基础、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有明显个性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版培养方案要提供更好的综合素质教育,更高效精炼的专业教育,更规范化和更高自由度的个性化教育,努力实现“做实素质教育,做精专业教育,做细个性教育”的目标。同时希望依据方案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鲜明个性特色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各专业要根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参照教育部本科专业规范与专业认证标准,及高校审核式评估的要求,认真研究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各专业要全面梳理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三)学分与学时要求
进一步缩减毕业学分要求,拓宽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选择的空间。2016版培养方案将原有校级公共选修课程全部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计入培养方案总学分,纳入公选课后的四年制专业总学分为150-160学分,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五年制)总学分为205-215学分。其中四年制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独立实践环节不少于35学分,五年制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60学分。
理论教学课程一般按16学时计1学分,独立设置的实验(含上机)一般按16学时计0.5学分;单独安排的实践教学一般按1周(20课内学时)计1学分,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相关环节按1周计0.5学分,非单独安排的实践环节视具体情况进行折算,并在培养方案中给予说明;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验和上机,按16学时1周折算。
(四)课程体系及结构
各专业课程体系应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全面梳理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逻辑关系拓扑图和知识能力实现矩阵,认真梳理各个专业课程知识点,裁剪重复知识点、裁剪与培养目标不相关知识点。
2016版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调整为四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大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五)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基础(必修)、通识核心以及通识任选(选修)课程三部分。
1.通识基础课
大学英语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继续实施分级教学。关于大学英语以及计算机的后续拓展类课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知识结构要求提出具体需求,由外语系和计算机系提供足够数量的拓展类课程供学生修读。
其他课程设置保持不变,课程详细安排见主要课程安排表。
2.通识核心课
要求至少修读4类模块合计8个学分的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每学期滚动开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
3.通识任选课
全日制本科学生须于规定的修业年限内选修该类课程至少3个学分,方可获得毕业资格。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教育任选课学分。通识教育任选课每学期滚动开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
(六)大类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学科门类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等)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所有专业特别是参与大类招生的相关学院要根据学生培养需求,遵循学科大类宽口径培养原则,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着眼于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科学重组和有效整合课程资源,认真研究共同商定具体课程组成。取消原有设置的“基础教育”和“学科基础”小平台课程组。
(七)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核心课程组和专业方向课程组两部分组成,课程属性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取消原有的限选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组为专业必备的核心主干课程,应均设置为必修。
各学院要重新梳理专业知识点,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整合优化相关课程,科学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构建综合性、前沿化、少而精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开设更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注重分流培养、分类构建,并允许学生跨院系选修,满足学生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个性成长的需要。
(八)实践教学课程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各学院要积极推进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推进创新方法课程、开放实验、创新训练项目的建设,课内课外相结合,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训练和竞赛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方法,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并提供项目和技术支持;对于参加国际认证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设置应符合相关专业评估或认证标准的要求。
(九)创新创业课程
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北京建筑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应修读创新创业学分2学分。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普及(Universal)、创新(innovate)、实践(practice)、运作(operate)”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和协同平台。四个课程群包含“理论类、专业科研实训类、就业创业规划指导类、创业培训类”;四个协同平台包含“人文通识教育平台、工程技能基础训练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创新创业模拟教学平台”。
(十)个性化培养课程
新版方案鼓励跨学院不同专业的深度合作,探索专业交叉型深度复合的人才培养。同时鼓励个别有条件的专业参照国外知名高校同专业的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将本专业的培养模式向国际先进的培养模式看齐,并有计划的组织逐步实施。
四、主要课程安排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讲课

课外/实验

延续教学

学期

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2

16

 

必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24

8

 

必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48

32

16

 

必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96

48

48

 

必修

形势与政策

1

32

32

 

 

一-

必修

大学英语(1-2

6

128

96

 

32

一-

必修

大学英语拓展系列课程(1

2

32

32

 

 

必选

2学分

大学英语拓展系列课程(2

2

32

32

 

 

大学英语拓展系列课程(3

2

32

32

 

 

大学英语拓展系列课程(4

2

32

32

 

 

大学英语拓展系列课程(5

2

32

32

 

 

必选

2学分

大学英语拓展系列课程(6

2

32

32

 

 

大学英语拓展系列课程(7

2

32

32

 

 

大学英语拓展系列课程(8

2

32

32

 

 

体育(1-4

4

120

120

 

 

一--

必修

军事理论

1

32

32

 

 

必修

军训

1

32

 

32

 

必修

职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1

16

16

 

 

一/

必修

计算机

计算思维导论

1.5

56

24

32

 

一/

必修

 

高等数学A(1-2)(工)

10

176

160

 

16

一、二

必修

高等数学B(1-2)(管)

8

120

120

 

 

一、二

必修

高等数学C(建筑)

3

48

48

 

 

必修

线性代数

2

40

32

 

8

一/

必修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4

64

64

 

 

二/

必修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3

48

44

 

4

二/

必修

普通物理A(1-2

6

112

104

 

8

二、三

必修

普通物理B(1-2

6

104

96

 

8

二、三

必修

物理实验(1-2

2

60

 

60

 

三、四

必修

普通化学

2

48

32

8

 

必修

画法几何A

3

48

44

 

4

各专业自选,必修

 

画法几何B

2

36

32

 

4

工程制图A

3

48

44

 

4

工程制图B

2

36

32

 

4

机械制图

3

48

44

 

4

工程制图与识图

3

48

44

 

4

理论力学(A

4.5

84

72

4

8

理论力学(B

3

52

44

2

6

材料力学(A

4.5

88

72

8

8

材料力学(B

3

52

44

4

4

建筑力学

3

48

48

 

 

自定

工程力学A

3.5

64

56

4

4

自定

工程力学B

3

48

48

 

 

自定

五、制定工作的人员组织要求

方案制定工作要组织全体老师共同参与。其中,通识教育中心组织通识教育体系重构与实施;各学院组织专业教育体系优化和实施;创新创业学院组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和实施。最终完成校院两级评审。

六、制定工作的进度及要求

1.各专业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要广泛征求学科内广大教师的意见和校内外专家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培养方案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注意征求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以及毕业校友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将最新的教学及科研成果融入到最新的培养方案中。

2.各专业安排指导性教学计划时在保证课程体系结构完整及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前提下,应注意考虑课程学时安排的均衡性问题,原则上每学期课程安排不超过25学分,每学年不超过45学分。

3.2016年5月底前各专业完成培养方案的全部制定及学院论证。

4.2016年6月底前教务处组织完成培养方案的初步审核及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审议。

5.2016年7月印制定稿并下达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